广西日讯 - 广西地区最专业的新闻资讯网站!
当前位置: 主页 > 国内新闻 > 浙江新闻 十代人接力,续一杯“爱心茶”

十代人接力,续一杯“爱心茶”

发布时间: 2020-09-18 19:28:31 来源: 未知 作者: 佚名
一口大锅,一只汤勺,几个茶碗,一张折叠方桌。在宁波宁海前童古镇,白发稀疏的童松达老人找了块平整的地方,摆好家伙,支起一个简易的茶摊。

十代人接力,续一杯“爱心茶”

童松达(左)带着曾孙女(左二)在宁海前童古镇免费送酸梅汤给路人喝。

浙江在线9月18日讯一口大锅,一只汤勺,几个茶碗,一张折叠方桌。在宁波宁海前童古镇,白发稀疏的童松达老人找了块平整的地方,摆好家伙,支起一个简易的茶摊。

“喝口凉茶,歇歇脚。”

见有路人经过,童松达起身,将茶倒入一次性杯子递上去:“不用钱!”接到杯子的人,先是一愣,马上会心地一笑,点头致谢。

天热备凉茶,天冷熬姜汤,这个免费茶摊童家已勠力支撑了约300年——父传子,子传孙,就如家族企业般代代相继。而今的煮茶人童松达今年82岁,算起来,已经是童家的第十任“摊主”。

十代人接力,续一杯“爱心茶”

童松达和儿媳在熬制酸梅汤。

“一杯茶”

到哪代都不能断

早上才过6时,童松达一家便忙活开了。灶台后,童松达盯着灶堂里的柴火,噼里啪啦的火苗催沸了一大锅水。

“秋季燥热,今天还是熬酸梅汤吧!”童松达正琢磨着这事,大儿媳妇胡亚丽、孙女童晓娜已默契地将陈皮、甘草、乌梅等依次倒入锅中。跟着童松达熬茶多年,她俩已是童家“茶摊”的准继承人,业务自然是要熟练的。

等上20多分钟,水一开,香味便扑鼻而来,再放上冰糖,继续熬浓、入味,一锅酸梅汤便制成了。放凉后,童松达他们将它一锅端,带上纸杯,捎上一张简易方桌,用电动三轮车载着出发了。

“等我熬不动了,就把这茶摊交给她们。”童松达说,童家一代代培养煮茶人靠的都是这样言传身教。他还记得七八岁的光景,父亲童嗣渭便带着他每天起早熬茶。父亲肩挑着两个水桶,他和两个兄弟嬉嬉闹闹跟着,约摸走1公里左右就到了前童黄洋集市。他帮父亲把茶水倒在大石臼里,并在边上放上勺子和碗,供过路行者自行取茶。每天忙完农事,他们还会回来看看,如果石臼里没水了,就再回趟家运水补足。

日复一日的熬茶送水,伴随着童松达一天天长大,嵌入他的生活里,成为不可缺少的部分。因此成年娶妻后,他也自然而然接下了茶摊。

和茶摊一起交给童松达的,还有那句家训:“熬茶送水到哪代都不能断。”

《塔山童氏族谱》记载,童家第十九世孙童维泰(1771—1845)是前童的集贸市场黄洋市烧茶的第四代。“黄洋市路廊,过客久怅望梅,公(童维泰)独创办什器烧茶,以解人渴。”

后来,第七代煮茶人童邦标病入膏肓时,正式写下“烹茶以济行人”的遗嘱,代代相传。童邦标是童达松的太叔公。到童松达一辈,童家人已义务烧茶整整十代人。

“爱心茶”

滴滴是辛苦

童松达有两个儿子,从小带着一起熬茶送水,接班人原本是不愁的。但大儿子意外去世,紧接着,大儿子的女儿也患病,花掉了家里大部分积蓄,并不富裕的日子变得更加捉襟见肘。几年前,童松达自己也因患脑梗无法长时间走路,摆摊越发吃力。而小儿子童圣义肩上挑着一家人的生计重担,也没心力陪他煮茶……

茶摊虽不起眼,但童家要经年累月地维系300年,其间有很多这样不为外人所知的艰难。

翻翻童松达的族谱,十代煮茶人基本都是普通农民。像童松达,这一辈子都靠种几分薄田为生,现在他和老伴每月养老金加起来也就千把块钱,平时自己过日子也是七省八省的,可每年他煮茶的原料就要花好几千块钱。多的时候,一天要煮上七八十公斤茶水。

“再难,也不能断代。”童松达坚持拖着行动不便的身体“营业”,大儿媳胡亚丽看不过去,主动承担起烧茶的重任。童松达逢人总欣慰地说:“这可是我们童家茶摊第一个女摊主呢!”

前几天,趁着日头还烈,胡亚丽在熬茶送茶之余,还翻出备好的草药,摊开来晒干。每年六七月,她都要专门跑到镇里的杨加山上采摘这种叫做“香薷”的草药,用来熬凉茶,祛暑化湿。

“自己采草药做茶包,省钱。只要费些体力就可以了。”胡亚丽有点不好意思地说。上山采药,要走崎岖的山路,路上摔伤、被草割伤是常事。不过,她说,比起祖辈上山砍柴烧水的辛苦,根本不算什么。砍柴一般要凌晨2时出门,傍晚5时左右回家,每次都要担75公斤左右的柴下山,特别累。一杯“爱心茶”,滴滴是辛苦。

后来,童松达的孙女童晓娜也加入,茶摊也有了新的活力。她还种了一点洛神花,自己采摘晒干,节约煮茶成本。

一个茶摊

“煮沸”全城爱心

喝过“童家茶摊”今年的酸梅汤,很多人都难忘:芳香醒脾、清凉解渴。

“我们的酸梅汤除了乌梅、山楂、陈皮、桂花、甘草、冰糖等普通配料,还加了洛神花、佩兰等中药,香得很。”说起这碗酸梅汤背后的故事,童松达兴奋得话匣子也关不住。

去年,宁海一户朱姓人家听说了童家茶摊的事,便把一张祖传凉茶配方郑重地交到童松达手上,也就是如今童家茶摊所熬的酸梅汤。“听说很多人问那家人买这秘方,都被他们拒绝了,却免费给了我们。”童松达当时心中就只有一个念头:好好熬茶,让童家茶摊一直开下去。

童家按照新配方去配材料,其中有几味中药镇上配不到,童晓娜就跑到宁海城区的药店去买。“我一次性买了十几大包,店里的中药师好奇地问了一句‘买这么多干嘛’?”童晓娜说了实情:买回家煮好分给路人喝。没想到,中药师听了以后,直接以成本价给了她,不赚一分钱。后来几次再去买,就故意算低价格,相当于半卖半送。

在童家茶摊的这碗酸梅汤里,有一味药叫洛神花,每公斤100元左右,这意味着煮茶成本一下子增加了不少。而童晓娜自己种的洛神花数量不够,这让童松达压力颇大。一户姓泮的村民得知后,便在自家田里种洛神花,收集好花朵,晒干后给童松达送来。

“每次,她都是拿大布袋装来的,满满一袋,也不多说话,放下就走。”这些画面,在童松达的脑海里非常清晰。他说,家谱里就有乡里乡亲旧时捐赠茶钿的故事。这让他们感到:不是一个人,或者仅仅一个家族在支撑着这个茶摊。对童家人来说,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支持,也是300年风雨送茶路上温暖的前行动力。

善举有滚雪球般的感召力。在童家人的感染下,前童古镇决定为童家茶摊设置专门的摊位,新的摊位将于今年国庆假期“开张”。古镇还将发动志愿者一起熬茶送水,让它成为“众家茶摊”,将一杯凉茶的善意传递得更远。

  • 关键词浏览:
  • 姜汤
  • 凉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