广西日讯 - 广西地区最专业的新闻资讯网站!
当前位置: 主页 > 国内新闻 > 山西新闻 太行红色“信使”讲党课,让人听得泪流满面

太行红色“信使”讲党课,让人听得泪流满面

发布时间: 2021-06-27 18:23:42 来源: 未知 作者: 佚名
56岁的崔韶光像一个“信使”,将共产党人的光辉事迹和感人精神传播到全国各地。记者跟随她讲课月余,没有一堂课上不见听众泪光

2021年4月9日,崔韶光在太原市一所小学给教师们上党课。(记者 王学涛 摄)

2021年4月9日,崔韶光在太原市一所小学给教师们上党课。(记者 王学涛 摄)

56岁的崔韶光像一个“信使”,将共产党人的光辉事迹和感人精神传播到全国各地。记者跟随她讲课月余,没有一堂课上不见听众泪光

“为啥崔韶光的课能产生这样的效果?因为她真信、真做、用真情讲”

“太行山的每一块石头,都曾经生长过光荣……我深深地爱着我平凡的岗位。”血癌痊愈后,崔韶光在日记本里这样表白自己的工作。

崔韶光是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的第一代讲解员,现在是太行干部学院的特聘教师。56岁的她像一个“信使”,将共产党人的光辉事迹和感人精神传播到全国各地。

退休的“信使”:7天穿梭于6个省区市之间

4月23日,陕西延安。

午休后,崔韶光感到头疼乏力,从包里摸出药,放到嘴边,顿了顿又放下。想到下午还有3个小时的课,决定忍一忍。“还是不敢吃药喝水,怕瞌睡,怕上厕所。”

干脆利索地化妆、熨烫衣服、打理头发,半小时工夫,她又变得神采奕奕。

下午2点,崔韶光走进大会议室,给一家单位200名学员讲太行抗战。她的声音时而铿锵有力,时而哀婉低回。学员王谧几乎从头哭到尾。她沙哑着嗓音对记者说,自己有一对双胞胎女儿,听到那一代人为了民族独立,不是孩子失去父母,就是父母看着孩子牺牲,心里很难过,更加感到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。

三个小时10余次鼓掌,课程在一大束鲜花中画上句号。回住地的路上,崔韶光的手机响个不停,20余位学员加她微信。他们通过一条条留言,倾诉着感激、感动和感慨。学员谯思洋写道:“您讲得非常好,我们好多同事几度落泪,深受感染,今天有机会听您讲课,对党史有了更深的认识!”

难道这是常态?征得她同意后,记者往前翻,发现这样的留言还有很多——

“这是第4次听您讲八路军抗战史,我依然泪湿衣襟,向伟大的太行精神致敬,向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致敬!”

“您的课使这段历史在我眼前一一重现,让我重温入党初心!”

“一个用生命在讲述的阿姨,我们哭了一场,您哭了一生!很想抱抱你!”

……

自助晚餐很丰盛,崔韶光却没胃口,只打了一小碗汤面和一小碗稀粥。晚上10点多,记者和她在火车站候车,她终于从抗战的“血色”里走出,心情放松不少,从包里掏出零食吃起来。

记者不禁想起她这一周的行程:4月18日广州,19日山西武乡,20日广西百色,21日天津,22日河南郑州,23日陕西延安,24日山西武乡。7天穿梭于6个省区市之间,奔波在动车、火车、飞机、客车上。

想听她讲课的人越来越多,她不是在讲台上,就是在路上。一年冬至,崔韶光到江苏南京讲课。由于飞机晚点,她从早晨9点等到中午12点半。得知飞机无法起飞后,她又乘坐网约车赶到高铁站,眼看火车要开动,她拉着行李箱在站台上一路狂奔。到达南京时,已是半夜。

2021年3月,她讲课31天31场;4月,27天34场;5月,26天42场。听众有学生、农民、公务员、企事业单位职工等,一场最少20余人,最多5000余人。

“从来没有因为个人原因误过大家的课。”她语气里透着坚定。

直扣人心:无一堂课不见听众泪光

课上,崔韶光倾诉着心里的爱与痛。

《为了谁》《五星红旗》《无言的寻求》……崔韶光讲完课,记者搭她的车去长治,车里回荡着她自己翻唱的红歌。记者正要问她为啥喜欢听自己唱的歌,扭头一看,她已满眼泪水。“情感需要出口,自己向自己倾诉。”她说。

30余年来,崔韶光坚持自己发掘、采访、整理,用故事讲述抗战史。故事里相关的人她见过,故事里的事她用心体会。最后,共产党人的信仰、青春、亲情、友情、爱情、牺牲,通过她的讲解,冒着热气走进人心。

记者跟随她讲课月余,没有一堂课上不见听众泪光。

4月7日,太原市市场监督管理局。

八路军在抗日战场上牺牲的最高指挥员左权,是崔韶光浓墨重彩讲述的人。为把左权的故事讲到极致,崔韶光阅读了大量相关家书、祭文,并烂熟于心。她还一次次拜访左权女儿左太北,字里行间的情感走进现实,更加炽热。

“母亲:日寇不仅要亡我之国,并要灭我之种,亡国灭种惨祸,已临到每一个中国人民的头上……我们也决心与华北人民共甘苦、共生死,不管敌人怎样进攻,我们准备不回到黄河南岸来。”1937年12月3日,左权写给母亲。

“志兰:亲爱的,别时容易见时难。分离廿一个月了,何日相聚,念念、念念。”1942年5月22日,左权写给妻子。

写完这封家书3天后,左权在山西辽县(现在的左权县)十字岭战斗中壮烈牺牲。

聂荣臻在追悼会上痛声宣读了祭文:“我素以铁石心肠自诩,然而今天,竟好似无数针尖深深刺入我的心头……太行山、五台山上千千万万的战友齐举拳头,向你宣誓:我们一定要报仇!”

左权牺牲7年后,母亲才知道儿子已为国捐躯。坚强的老人请人代笔撰文悼念:“吾儿抗日成仁,死得其所,不愧有志男儿。现已得着民主解放成功,牺牲一身,有何足惜,吾儿有知,地下亦瞑目矣。”

“每一种情感都让人泪目,左权的形象一下子生动鲜活起来,很多情景跟再现了一样。”听众甄春艳红着眼睛说。

4月26日,太原五中阶梯教室。

大屏幕上,一张年轻帅气的黑白遗像展现着烈士叶成焕定格在24岁的生命。

1938年4月16日,长乐村战斗从清晨打到傍晚,八路军共歼敌2200余人,取得粉碎日军九路围攻的决定性胜利。然而第129师386旅772团团长叶成焕壮烈殉国。这员虎将15岁加入中国共产党,屡建战功。他在生命危急时刻,关切的仍是“队伍”。

半世纪后,一位老八路走进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展厅,专门来看烈士英名录上有没有团长的名字。他用颤抖的手抚摸着展板上叶成焕殉国的报道,潸然泪下。

“这场战斗800壮士血染长乐滩,团长24岁,营长多大?连长多大?排长多大?战士多大呢?他们都为谁而死呢?一个国家不能没有英雄,一个民族更不能没有对英雄的敬仰。”

崔韶光的话掷地有声,孩子们的眼泪吧嗒吧嗒往下落。

“青春芳华谁没有?但叶成焕的青春没有时间去体味亲情和爱情,而是献给了国家。我们只有努力学习,将来才能回报他们。”高二学生白卓奇说。

4月29日,北京,中国金币总公司。

视频里,一位身患肺癌的老人躺在床上,鼻子里插着氧气管,提起再没有回来的八路军父亲,她开口:“我怎么不想,早就想呢,想不起来了。”

这位老人等父亲回家等了80年。她是崔韶光一位朋友的母亲,60多岁时,儿孙盖房,她不让拆院墙和大门,“怕爹回来找不到家”。80多岁时,她知道爹肯定回不来了,只想知道他牺牲在哪里。

“阿姨,他在关家垴,以后我守着他。”崔韶光安慰她。

关家垴战斗是百团大战第三阶段进行的一次有名的歼灭战。这场战斗到底牺牲了多少人一度困扰着崔韶光,直到一位老八路这样跟她讲:“这不是生死。泱泱大国备受欺凌,这一仗挺起的是中华民族的脊梁,你在,你也会上去。”

讲到这里,坐在最后一排的“80后”柳柘不再打游戏,他关上手机,抬起头,专心听起来。“这么硬的仗,很震撼!”

“黄毛丫头”变成“八路军”

1988年9月3日,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在山西武乡开馆。

23岁的崔韶光穿上一身白色西装,打上红领带,兴高采烈地参加活动。然而,老八路们却在哭。老八路戎伍胜拍着胸脯,催促着“快快快”。

担心戎伍胜站不稳摔倒,崔韶光上前搀扶,劝他不要太激动。戎伍胜语重心长地对她说:“孩子,以后要好好宣传3个字‘不容易’。”

这是崔韶光走近八路军的开始。

其实,她身上就流淌着八路军的血液。父亲崔文斌1942年参军,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,战斗勇敢,多次立功。但爱美、爱唱、要强的崔韶光从小受母亲影响更大。

一张黑白照片上,一位女士身材高挑,身穿旗袍,梳着洋气的卷发,笑靥如花般看着前方。“这是我妈年轻时的照片,美吧?她从重庆大学法律系毕业,曾是一名律师,后来跟我爸回到武乡,在文史馆工作。”说起母亲,崔韶光一脸骄傲。

崔韶光也曾做过别的梦,但走上红色讲解之路仿佛是一件注定的事。

1985年,她参加完高考,分数上不了本科。彭德怀夫人浦安修回武乡看望老区人民,为帮助老区发展,将10名学生送到山西师范大学进修,其中就包括崔韶光。

3年后,崔韶光学成归来,正赶上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建成开馆,就成了一名讲解员。时间久了,她心中积攒下不少疑问:

为什么他们吃不饱,枪也不是一人一支,还愿意参加八路军?为什么照片上的他们没有一丝愁容?慢慢地,崔韶光对八路军产生兴趣,在了解的过程中,被他们的人格魅力深深吸引——原来有信仰的人可以一往无前,无往而不胜。

1995年夏,老八路林桂森来到纪念馆,在纪念馆序幕厅里,一边哭一边讲:“就是因为一把玉米面,彭总骂了娘。”

“他说‘别人碗里没有玉米面,我的碗里怎么会有,有那么一个人帮助我搞落后’。当时炊事员站在门槛上,头都抬不起来。”林桂森一辈子都记得彭德怀的一句话,“共产党给我就一个特权,那就是吃苦”。林桂森喝了榆树叶子汤饿得不行,就爬到树上摘榆钱,彭总发现后,站在树下骂他,最后一口都没有吃上。

从林桂森的泪水里,崔韶光理解了共产党人的艰苦奋斗。

一次,老八路程荣耀由妻子搀着,戴着墨镜,拄着拐杖走进展厅。他听得特别认真,还不断跟崔韶光交流。讲解结束后,他号啕大哭。

“他到底为什么哭不知道,是想起倒下的战友,还是心里有痛?”崔韶光非常难过。

那时候她与老八路们保持着联系,每到过年就给他们邮寄贺年卡。看着老八路一天天变老,她心里很急,便有了做访谈的念头。

1996年,崔韶光向朋友借钱,坐上大巴去了北京,一次采访了十余位老八路。

在李雪峰家,秘书说只能采访20分钟,结果李雪峰给崔韶光讲了两个半小时。他称崔韶光“小太行”,还让保姆包饺子、炖排骨、烙饼招待她。采访完,李雪峰的夫人非要给崔韶光钱,她坚决不要,老人说:“那你搬来住,我们以前都在老乡家住,你来了北京住外面?”崔韶光坚持不去打扰他们,夫妻俩把她送出门,看着他们被风吹乱的白发,崔韶光忍不住流泪。

她当时想:“假如没有这一代人的付出,我们不会有这么幸福的生活,而他们一辈子就是穿着布鞋。”

在李德生家,崔韶光请他讲最难忘的一次战斗。他轻轻问“你去过关家垴吗”?之后沉默,随后泣不成声。他说,自己增援上去的时候,山坡上铺满了八路军的遗体。“那时我当讲解员8年了,仍然很震惊。”

这次北京之行,她带回老八路赠给纪念馆的文物,有书、缴获的日军毛毯、老八路纪念卡等。

“当你看到老八路讲述他们的战友,那么多优秀的人用命去换民族独立时,你能无动于衷?刚开始我觉得当讲解员只是一个饭碗,但时间久了,我觉得这份工作凭的是良心,最起码的良心。”崔韶光觉得,自己渐渐变成了一个“八路军”。她的讲解也越来越有血有肉。讲一次,哭一次,痛一次。

带着“临终嘱托”播撒红色种子

2003年,崔韶光被确诊为血癌,晚期。生病后,社会各界非常关心,捐款约15万元,甚至有观众用烟盒包着钱留在纪念馆。大剂量的化疗让她痛不欲生,在快坚持不下去时,一个陌生而温暖的电话打到医院,给了她战胜病魔的勇气和信心:“韶光,你上次晕倒,就是为我们讲解。你住院了?你可得坚强啊,我们都爱着你,等你回来。”

在观众们的鼓励下,一个存活率仅10%的血癌晚期病人,经过骨髓移植,奇迹般康复。

“我讲了一个大爱的故事,前辈们用生命和鲜血捍卫国家。而观众的爱又给了我‘第二次生命’,我要好好活着,用讲解去传承革命精神。”崔韶光说。

出院刚10天,崔韶光穿上讲解服,戴上假发,拿起讲解棍,重返岗位。

2004年8月,崔韶光离开八路军太行纪念馆,调到长治市工作。这时,她收到老八路陈晓寄来的一封信,里面有34张卡片,是战友陈启照临终前托付给他的。

“他明明知道我离开了纪念馆,还把这些卡片寄给我。我明白,他这是在做临终的托付,希望我继续讲八路军的故事。”崔韶光说,炮火连天的岁月,他们制作了这么精美的卡片,因为他们有信仰,相信抗战一定能胜利,能建立新中国。

记者小心翼翼地翻看着一张张卡片,上面有漫画、钢笔画、刺绣、剪纸、战利品、米票、粮票、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的毕业证书等,有的还贴着袖珍人头像,小巧精美。

透过这些卡片,可以窥见当时的艰苦岁月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。互相鼓励、坚定信仰是这叠卡片的核心主题——

“人生本来是聚散无常的,尤其是在这革命浪潮的尖端,下次见面在哪儿,海角?山巅?那可不定,定的是:在一个同一的革命阵营里面。”

“你是不怕困难,不怕挫折与失败的,努力吧,再接再厉地,不屈不挠地为你的光明伟大的理想的实现而奋斗吧,我们一定会在自由幸福快乐的新中国的路上欢聚的!”

“国土一天不收复,一天不要解除我们的武装。”

“用你的笔触把日本鬼子打出中国去。”

“只有坚决抗战到底,中华民族才有出路!”

一句句满怀鼓励的话看得人热血沸腾。

从此,崔韶光带着卡片,从“阵地讲解”转为“报告讲解”。八路军的故事跟着她一起走进学校、机关、工厂、企业、部队、村委会等。

“其实,每年都在讲,从来没有断过。”崔韶光说。

和崔韶光一起参加志愿活动的杨志对此深有体会,他们都是长治市大学生创业创新促进会的志愿者。一次,到福建出差,在晚上的欢迎会上,别人表演才艺,崔韶光却讲起了八路军在太行山抗战的故事。

“本来挺嗨的,结果声音越来越小,最后全场鸦雀无声,大家眼里都泛起了泪花。”杨志回忆。

2017年,太行干部学院挂牌开学,崔韶光来到学院。在这里,她认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,还通过他们的口口相传,受邀到省外讲课。目前,她已经把八路军的故事带到新疆、辽宁、北京、天津、山东、河南、陕西、江苏、广西等十余个省区市。

不停追寻“独家记忆”

书是音符,谈话才是歌。

崔韶光讲课越多,越有机会与老八路的后人对话。梁世杰就是这样一位牵线人,去年,他到太行干部学院学习,在崔韶光的课上,他听得“泪流满面”。他认识八路军总部特务团团长欧致富的小儿子欧阳建中,于是就为他们牵线搭桥。

4月16日,太原飞往广州,飞机晚点约5个小时,降落广州已是晚上10点半,热情的梁世杰在机场等候多时。第二天一整天的采访,他牺牲周末时间,全程陪伴,开车接送。

“崔老师的课讲得好,希望能助一臂之力!”梁世杰跟记者说。

在欧阳建中家,我们了解到,欧致富曾7次负伤,虽然是广西人,但后来只要生病就喝小米粥,可见戎马生涯对他一生的影响。儿女们很低调,都曾追寻父亲的战斗足迹,多次回到太行山,大姐还曾去坟地祭奠奶娘。

谈话中,我们有了意外收获。欧阳建中的大嫂彭雷鸣是“二指将军”彭龙飞的女儿。彭龙飞在雁北抗日时,双手负伤,加上天寒地冻,双手严重冻伤。为保住生命,医生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切掉他8根手指,但这并没有妨碍他重返前线参加战斗。

革命不容易啊,千万不要忘记这些英雄!”“当年我们提着脑袋干革命,就是为了让穷人过上好日子,今天幸存下来当了官,就应该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。”父亲虽逝,对彭雷鸣的教诲犹在。

彭龙飞的事迹深深感动着崔韶光,加深了她对那代人“为人民谋幸福,为民族谋复兴”初心使命的理解。

无论是上世纪寻访老八路,还是现在采访他们的后人,都是崔韶光拿到一手资料、理解革命前辈最好的途径。

刘伯承的儿子刘太行对她说:爸爸在太行山打仗,生了我没有奶吃,我是吃“太行奶娘”的奶长大的。

左权的女儿左太北称呼她小名“毛妹”:我两岁就没有了爸爸,爸爸是为老百姓牺牲的。崔韶光给她唱《左权将军之歌》,她最喜欢其中两句:“左权将军牺牲为的是老百姓,咱们辽县老百姓要为他报仇恨。”

八路军总部作战科科长王政柱的儿子王延告诉她:爸爸腰缠黄金行走千里到延安,历经72天缺吃少穿,黄金却未动分毫,心比金子还亮,被誉为“金身将军”。

……

“那一代人甘愿为信仰牺牲,他们的事迹教育了我,他们的信仰变成我的信仰。”崔韶光对记者说,“讲党的故事一定要行走、要交谈、要感同身受,这样大家才会愿意听,才会有感动、有心动、有行动。”

学史力行:守望英雄的人越来越多

4月2日,山西武乡,细雨纷飞。

长乐村战斗纪念碑前又多了一个花圈。冒着风雨,听众常胜利带领6名同事向纪念碑敬礼、默哀、庄严宣誓。他们来自武乡车站派出所,这是第一次到长乐村战斗纪念碑看望英雄。

扫完墓,常胜利的同事武宏给崔韶光微信留言:“我们是警察,是共产党员,更是中国人。没有无数先烈的英勇献身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,是您让我们更懂得去铭记英雄烈士。”

“我听过她3次党课,百听不厌,每次听每次都掉泪。”常胜利说。

长乐村、关家垴等抗战遗址近两年悄然成为当地群众祭扫参观的主要场所,仅出租车司机李志登就去过多次。4月30日,记者在武乡县城街头拦住他的车,说出目的地长乐村后,他随意问:“你也是去上坟的?”

这个48岁的当地人对红色文化并不陌生。1939年,八路军总部曾移驻到他老家王家峪,但“长乐村战斗纪念碑”和“关家垴歼灭战纪念碑”还是他近两年拉乘客才知道。

“拉过几拨人,都是买上好酒去祭奠。能感觉出来,那是发自内心深深的尊敬。”李志登跟记者感慨,到了关家垴,他跟随他们一起瞻仰,一面墙上刻有烈士的简单生平,好多战士牺牲时才十几岁。

李志登只知道祭奠的人有不少来自太行干部学院,却不知这背后跟崔韶光有关。

今年清明,记者陪同崔韶光一起看望她的“亲人”。献花圈、鞠躬、祭酒后,我们开始绕圈瞻仰墓碑。崔韶光讲起她与墓地的往事。最初,她是回乡上坟顺便祭拜;后来听说了烈士们的故事,觉得应该来;再往后,她不来睡不着觉。在她眼里,墓地是先人长眠之地,是精神诞生之地,也是民族脊梁挺起的地方。

一次、两次、三次……崔韶光发现每次来都是她一个人在,她感到孤独。于是,她一遍遍地讲述着战场上血性与胆魄的故事。慢慢地,一颗颗心灵从中汲取精神营养。

1997年,香港回归。听众肖菁英给崔韶光写信:“时过一个月,你讲解的声音仍在耳边回荡。没有他们的流血牺牲,哪有香港的回归。我钦佩你的事业。”

2019年,新中国成立70周年。听众吴红兵听崔韶光讲课后对记者说:“让我们这些老人都跟着流泪,不简单。她讲八路军的故事就像和你唠家常,让英雄之气直抵心灵,她泪眼汪汪,也让一队队参观者热泪盈眶。”

守望英雄的人越来越多,还有学员主动捐款。

“为啥崔韶光的课能产生这样的效果?因为她真信、真做、用真情讲。”太行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焦彦平说,党史学习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动心、动情、力行。

现在,崔韶光除做专题报告外,还在八路军太行纪念馆讲,在八路军总部旧址讲。记者担心她的身体,她却说:“只要我能讲,这件事就不会停止。”

已过“知天命”年纪的崔韶光,更加坚定自己的“使命”:做红色火种的传播者,给人信仰的力量!

  • 关键词浏览:
  • 太行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