华盛顿的宾夕法尼亚大道上有一家叫做“西方”的餐厅,离白宫走路最多七分钟。相传1962年,一个美国记者和一个苏联外交官在那里交换了情报,古巴导弹危机才得以化解。
我慕名去那里吃过饭。他们当年坐过的软皮卡座正好空着。等餐时我仔细端详了桌边的黑白相片,总觉得这个故事有一丝演绎的成分。
如果说美国人当年的平安福祉全靠这一顿饭局,那么他们今天又危险了。疫情期间餐厅都禁止堂食,美国特工要去哪里接头呢?
在“居家令”的助攻下,连最执着于朝九晚五的员工也只能在家办公。然而谁也不会比中情局的特工更头疼,机密文件不得带离办公室,工作信息也无法用个人设备查收,更不能随时随地“云开会”。
据说安装一台能安全处理机密情报的设备要七万美金,可见人手一台并不现实。兰利总部只好采取轮流上班制,一些人到岗,一些人在家。即使居家也办不了工,只能做做家务。
其实,真正应该抱怨的是中情局的外勤特工。“居家令”把世界各地的公共场合都清空了,在街上接个头都没有人群掩护。即使违反“社交距离”拿到一个带有情报的U盘,怎么也得用酒精消毒个几遍。
这可不是我一个吃瓜群众的意淫,任教于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的保罗·科尔深有感触,他曾经是中情局外派莫斯科的特工。科尔说外勤特工的日常就是约见线人,打造情报网。为了招募间谍,时常需要到第三国见面。“居家令”和各国的旅行禁令俨然打乱了海外特工的生活秩序。
一个匿名的中情局官员也向《时代周刊》爆料,说即使在一座人满为患的大城市,做好掩护本就不易,更何况是在封城的状态下,再轻微的走动也很显眼,更不可能靠打电话或者发短信来解决。
或许也是这个原因,连奥巴马都追的美剧《国土安全》在本周迎来大结局。要是继续让女特工凯莉穿行在鱼龙混杂、人潮拥挤的中东街头,再忠实的观众看了也跳戏。可见美国编剧比特工有职业道德多了。
也许有人会说,情报工作早就升级了,不再是谍战片里凡事亲力亲为的戏码。几年前斯诺登就是靠曝光美国政府的监控项目拿了普利策新闻奖。
很多业内人士反而不这么认为。中情局前官员道格拉斯·伦敦对媒体说过,监控技术虽然能够截获海量的数据,但真正有价值的情报还是要依靠有血有肉的特工去获取。
美国公共广播电台报道说,中情局的工作重心最近也变了,他们开始留意疫情在第三世界国家引发的连锁效应:公共卫生危机会破坏经济,经济危机将导致政局动荡。我以为自己听错了,这本来就是他们的老本行啊。
这些年大家对中情局的真面目也了解不少,用水刑虐囚,用无人机扔炸弹。疫情期间如果能停工几天,也算是对世界和平作出一点贡献。